作者:admin 时间:2024-10-24 3:25:30
在中国,读书的最高水平是成为院士。通往这一最高峰的道路上有优青、杰青等台阶。优青认可青年学者的科研实力和潜力,杰青代表在研究领域有突出成果和影响力的人,最终成就卓越、对学科发展贡献重大者可成为院士。
截至 2023 年 11 月,中国科学院有 873 位院士,中国工程院有 978 位院士,两院院士总数约为 1851 人。
院士们拥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他们致力于前沿科学研究,在各自专业领域不断探索,为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院士们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咨询、评审与决策,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制定贡献智慧。年满 80 周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可获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称号,中国工程院院士可获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称号。对在国际上具高学术地位且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有重是要贡献的,非中国公民也可推荐当选为外籍院士。
院士的评选主要由现有院士、同行专家进行评审,他们会综合考量候选人的科研成果、学术影响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以确定谁有资格成为院士。
在通往院士的道路上,杰青和优青是重要的人才梯队。杰青,即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24 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有 433 项。杰青通常被视为准院士梯队,杰青又有 “小院士” 之称,获得该称号后,在学术领域的认可度会大幅提升,可能被邀请担任一些学术组织的职务,参与各类学术评审工作等。随着我国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并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系列中非常重要的类别,竞争尤为激烈,近几年资助率连 10% 都不到。
优青,即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24 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有 654 项。优青作为准杰青梯队,由具备 5 - 10 年科研经历且取得一定科研成就的青年科学技术人员组成。优青又被称为 “小杰青”,获得该称号后,为未来申请更高级别的科研项目、获得更高级别的学术称号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外,随着中国学术的不断进步,对外交流的案例不胜枚举。曾经教授的地位很突出,如今有不少在国外做三年博后且发表了好文章的人回来能直接评正教授,这使得教授群体数量增多。但在众多教授中,也很难简单判断谁的水平更高。教授是一种职称,通常代表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专业人员;而优青、杰青是国家为了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而设立的。教授和优青、杰青之间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互动。许多杰青获得者本身就是教授,他们在获得杰青称号后,能够更好地发挥教授的作用,为教学和科研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教授也可以通过申请杰青项目,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
关于院士、杰青、优青的人数比例并无固定标准,其每年的评选人数会根据国家的科技发展需求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动态调整。以 2023 年为例,优青人数大概为654人,杰青人数为443人,院士现存人数为1851人,而院士是每两年增选一次,每次增选的具体人数会略有调整,2023年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 59 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 74 人共133人,则人数比例为 654 : 443 : 66,约等于10 : 7 : 1。不同科研体系存在差异,有些军工研究所不需要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但评上院士的比例不小,这反映出不同科研评价标准和在军工领域可能更注重应用研究成果以及对国防事业的贡献等特殊考量,也说明杰青转化为院士的比例要比上面计算的数值少很多。
而其实评选的理论逻辑与实际逻辑是截然相反的,杰青与优青的称号都是对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科研工作者的奖励。院士的 “师承关系” 对杰青、优青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师承关系可能为杰青、优青提供更好的研究资源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快地成长。在优青的评选中,院士可以作为评审专家参与到其评审工作中,凭借院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申请人的材料进行评估打分,整个评选过程遵守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旨在选拔出最优秀的青年科学人才进行资助培养。
中国学术界建立该人才梯队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为青年科研人才提供了逐步成长的清晰路径和奋斗目标,激励他们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从而为国家培养和储备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在各自的领域深入开展研究,共同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此外,还有助于国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好地实现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